會議業匯聚巨大的信息流、技能流、產品流和人才流,能優化職業的裝備資源,增強工業綜合競爭力。各工業的開展,特別是制造業需求會議業效勞業的支撐。會議緊扣經濟開展趨勢,展現經濟開展效果,直接影響交易、旅行、賓館、交通、運送、金融、房地產、零售等職業的開展,大型和專業性的展會項目往往是新產品、新技能的發布、展現渠道,推進產品與效勞交易、出資協作、高端論壇、文化溝通等各方面的前進與開展。
在新時期,會議工業逐步開展成為我國新的經濟添加點,大力開展會議業,全面進步會議經濟現已進步到國家層面。會議業位置和效果日益凸現,對結構調整、開拓商場、促進消費、加強協作溝通、擴展產品出口、推進經濟持續健康開展都具有重要效果。
會議職業上游主要是展館等基礎設備、信息技能,下流是會議業所效勞的國民經濟各個職業。其間,展館建造是物質層,承載、滿意并界說會議的硬件特征;會議組展則是會議職業的核心層,包含會議構思策劃、招商組展、現場運營、數據計算;國民經濟各細分職業是應用層,是會議企業效勞的對象。
此外,會議周邊工業觸及、交通、金融、商購、海關、媒體、旅行、餐飲、酒店等方方面面。
(3)會議職業開展進程
會議業在國外開展已有很長前史,1890 年國際上榜首個樣品博覽會在德國萊比錫舉行。 跟著社會演化和科技前進, 會議業作為一種經濟存在方式, 其內容、功用和辦展方法等各方面都在不斷調整和改變。歐洲是國際會議業的發源地,經過一百多年的堆集,歐洲會議經濟整體實力較強,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都是國際級的會議業大國。其間,德國是榜首號的國際會議強國,其專業性、國際性的博覽會數量多、 規劃大。 亞洲會議業的規劃和水平僅次于歐美。 東亞的日本、我國及我國香港,西亞的阿聯酋,東南亞的新加坡,憑借寬廣的商場、巨大經濟開展潛力、興旺的基礎設備、較高的效勞業開展水平、較高的國際敞開度或地輿區位優勢,逐步成為亞洲展覽大國。
德國政府對會議業的出資較高,對漢諾威、法蘭克福等區域的展覽場館的建造投入巨資,并出臺相應的鼓舞辦法和優惠方針。德國展覽委員會(AUMA)是政府和展覽業之間的橋梁,每年對國際各地的展會進行調查,并構成陳述,為德國政府贊助本國企業出國參展供給決策依據和參閱。
2)國內會議業開展進程
1951年,我國初次參與 “萊比錫春季博覽會”,標志著新我國會議業開展的開端。1953 年,我國貿促會招待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工業博覽會”,這是新我國建立后招待的榜首個來華博覽會。自此開端,我國展會議業進入起步期。
總的來說,起步期階段的博覽會數量少,專業化程度和安排水平不高,大部分還不具備現代交易博覽會的特征,把展覽作為工業開展的認識沒有構成。我國國際展覽中心的建成標志著我國完畢了沒有大型展館的前史, 我國會議業進入了變革敞開后快速開展的20年。
從 1980 年-2000 年, 伴跟著我國經濟體制變革的逐步深化和對外敞開的不斷擴展,我國展覽業迎來了蓬勃開展時期。
此外,出國展也閱歷了嚴重革新,其標志性事情是我國貿促會于 1986 年組團參與瑞士“巴塞爾樣品博覽會”,展覽的交易性、專業性大大加強,在我國出國展開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含義,標志著我國展覽業開端與現代國際展覽業接軌。
到 2005 年,我國展覽業完成了質和量的騰躍,國際展覽規劃包含機械、電子、通訊、石化、儀器、掛鐘首飾、服裝、銀行、建材等各職業;展會的主辦單位構成了政府、各協(商)會、外貿公司、國營和民營展覽公司、中外合資展覽公司以及外資展覽公司等多層次、多渠道辦展的新格式;會議業商場化程度明顯進步,一些境外展覽公司作為協辦、主辦單位開端介入內地展會。
跟著我國商場化進程的加速,會議職業現已從由政府主導格式轉向商場化。組展主體上,會議職業已構成多元組展方式,由政府主導辦展轉變為政府(包含政府及部分、政府暫時安排、貿促會等半官方交易促進安排)、職業協會、國有企事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五大辦展主體。參展職業由傳統職業逐步向戰略新式職業轉化。制造業、信息工業、文化工業、效勞業等職業的博覽會數量增多,體現出開端轉型晉級的態勢;會議城市逐步由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搬運。東北、中西部會議經濟帶逐步構成,會議經濟出現出全面開花局勢。
2、我國會議職業開展現狀
依據商務部發布的《2014 年我國會議職業開展陳述》顯現,2009-2014 年,我國舉行各類展覽數量從 4290 場上升到 7495 場,年復合添加率達 7.27%;展覽面積從 4990萬 m2上升到 9736 萬 m2,年復合添加率達11.11%,展覽面積添加速于展覽項目添加,單位項目規劃擴展,展覽效益向好。
數據來歷:商務部、我國會議經濟研究會
2009-2014 年我國會議業直接經濟產量
會議經濟的開展與一個城市工業結構、區位優勢、敞開和商場化程度、基礎設備建造以及效勞交易興旺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在我國,正是因為各城市和區域的工業結構、地輿位置、敞開程度等存在很大差異,構成了多層次、多方式的會議經濟工業帶和會議中心城市。
1)環渤海會議經濟帶——以北京為中心,以天津、廊坊等城市為要點,其會議業開展早、規劃大、數量多,專業化、國際化程度高,類別完全,聞名品牌展會會集,輻射廣。別的,在北京的會議業中,由原中心政府部分轉化出來的全國性專業職業、協會成為辦展主力是北京會議業的另一特征,使北京會議業的輻射和帶動效果非常杰出。
3)珠三角會議經濟帶——以廣州為中心,以廣交會為助推器,以深圳、珠海、廈門東莞等會議城市群,構成了國際化和現代化程度高、會議工業結構特征杰出、會議地域及工業散布密布的會議經濟帶。
5)中西部會議經濟帶——以武漢、成都為中心,以重慶、西安等城市為要點的會議經濟帶,經過不斷開展,現已構成了武漢的華我國際汽車展、武漢光博會、成都的西部國際博覽會、綿陽的科博會、重慶的高交會、西安的東西部洽談會等品牌展會。
展覽館是決議展會規劃主要因素, 其設備的現代化程度決議了展會效勞方法的質量和水平, 會議業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使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會議業開展,加強展覽館基礎設備建造。
依據《我國展覽數據計算陳述》與《我國展覽經濟開展陳述》的不完全計算,國內各省專業會議場館從 2011 年計算到的 153 個,室內面積為 504.33 萬 m2快速添加到 2014 年總計 226個,室內面積964.13 萬 m2,其間專業展館(室內可租借面積大于等于 5000 m2,且舉行2個以上經貿類博覽會的展覽館)128 個。
全球十大尖端場館 (面積萬)
在場館存量不斷添加的一起,除北上廣一線會議城市外,中部的重慶、武漢展館建造也快速添加,排列全國第 4、第 5。到 2014 年末,在建展館中四川、湖南、江西別離以 21.50、20.20、20 萬 m2的在建展館面積排在國內的前三位,標明展館建造正快速向中西部搬運。